浙大人类学系列讲座第72讲
讲 座 信 息
主题:以虚拟实境导览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香港的潮人盂兰胜会
时间:2024年5月13日(周一)14:00-16:00
地点:浙江大学紫金港西区成均苑8幢1127
概要:这次讲座用跨学科方法,以“批判遗产话语”为主题,展示数码科技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日进行记录,并反思“权威遗产话语”。目前的文献显示,使用数码科技方法记录非遗主要涉及舞蹈、武术表演和工艺等方面,关注其物质表征,如物理特征、技术、姿势、旋转、力量和关节角度等。数字技术常用于捕捉和强调姿势和技能的准确性。因此,这种文献记录建立或强化了对非遗的权威和主导理解方式。然而,它忽视了非遗的流动性质,并掩盖了其中固有的多重和复杂的意义。我认为非遗的记录应该关注其流动的特征和情感性,个体在创造“新”实践中的能动行为,以及其社区性的集体意义。这次演讲将借鉴我个人构建和记录的香港潮人社区举办的盂兰胜会虚拟实境之旅,概述捕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方法,突出其流动性质、个人的创造力、随心的一面、各异的情感,甚至是无奈、集体的努力、社会记忆和社区精神等。
主讲人:陈蒨(Selina Chan)(香港树仁大学教授、副校长)
主持人:梁永佳(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评议人: 刘朝晖(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主讲人简介——陈蒨(Selina Chan)
香港树仁大学(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学术副校长、社会学教授。她是一位人类学家,在中国的大陆、香港、台湾以及新加坡进行了不少田野调查和研究。她的研究范围包括文化遗产、集体回忆、身份认同等。主要著作有Building Temples in China,Chan, S.C. and G Lang, 2015, Routledge; 潮籍盂蘭勝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回憶、身份認同, 陳蒨 2015, 中華書局; Unequal Inscriptions of the Hungry Ghosts (Yulan) Festival Celebrations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Hong Kong, Chan, S.C. 2023, China Perspectives 132:49-59; Tea cafes and Hong Kong identity: Food culture and hybridity, Chan, S. C. 2019, China Information, 33(3), 311-328 等。最近,她也涉猎数字遗产领域, 并刚刚完成制作了一个关于香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鬼节的虚拟实境导览(https://yulanvrtour22.hksyu.edu/ )和虚拟博物馆。电子邮件地址scchan@hksyu.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