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团结校内校外资源,使德育主体更丰富

本学科当前已实现所有专任教师以不同形式参与思政工作,辅导员和兼任思政工作的教职员工团队稳步发展,校内思政教育队伍进一步壮大。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每年有10余位资深教授和青年教师担任研究生德育导师、班主任及新生之友,为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此外,多渠道引入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组织等校外资源参与培养过程,邀请10余名政府官员和专业社工人才担任校外督导,在调查和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2. 利用学科特色优势,使课程思政更专业

响应教育部“建设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示范课堂”的号召,“特色示范课堂”建设全面落实。专业培养方面,将宏观政治和思想要求融入专业课程体系,改进《社会工作理论》、《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实习》等多门课程传统教学方法,使课程培养与思政目标相关联。通识培养方面,结合学科优势及社会需求,将《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等传统课程升级改造为全校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用专业社工理念和实践技术进一步探索思政活动的内涵。

3. 健全服务学习机制,使实践育人更深入

在“顶天立地”立体实践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挖理论与实践之间有机关系,建立健全面向过程的“服务学习”实践育人模式,使研究生社工、本科生志愿者在参与社会实践的每个环节(准备、实践、反思、评估、持续培养)都有更细致的教学活动支撑。以此模式规范了本学科在浙江省红十字会、残疾人托管中心、杭州市拱墅区“三方办”等7个实践基地的教学模式,建立了“浙大-大关老年友好社区营造项目”、“浙大-申慧儿童社区教育项目”等多个志愿服务和社工实习项目,极大地提高了专业学习和思政教学质量。以2020年暑期和秋冬学年为例,本学科指导20余位研究生社工,30余位本科生志愿者(从全校200余名报名学生中选拔)深入基层开展专业的服务学习活动,在校内外形成一定影响力。

4. 巩固线上线下平台,使思政体系更立体

思想引领通过平台营造和组织培育为依托,在各方面取得佳绩。参与运营的“浙大社会学”、“公小管”微信公众号,过去几年来相继推出了“教授荐书”“我为我导打call”“每日管家”等品牌专栏,在学生中产生广泛影响,仅2019年就累计发布推文547篇,累计阅读量达128万余次。依托“对标争先”“思政先锋”以及“样板党支部”等线下活动,不断强化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各党支部先后通过学校“五好党支部”检查验收,多位师生获得校级优秀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其中卓亨逵还获得2016年浙江省高校优秀辅导员称号。经过言传身教及文化思想引领,约占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或锻炼,约20%到西部地区就业,其中又有20%到艰苦地区就业或支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