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0日下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第十六季第6期群学肄言堂讲座在学系1017会议室举办,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贺巧玲以“Beyond the Canvas: Identity Consistency and Judgments of Copying in Visual Arts”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新百人计划研究员沈阳担任本场讲座评议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戴良灏担任主持人。
贺老师以插画艺术界为例,研究了法律规定模糊时个体对侵权行为的界定标准的问题。相较于关注行为的实质性内容的法学研究,现有法律与社会研究更强调主体间性与行为人社会特征的影响,尤其是个体是否被视为社群成员。基于此,贺老师进一步提出对于“陌生人”侵权行为判断的异质性应该如何解释的问题。通过2023年在蒙特利尔的田野调查,她发现与已经建立地位的艺术家相比,处于起步阶段的艺术家的模仿行为更受宽容。对此,田野调查揭示,人们的法律意识受到标签和期望两种机制的塑造——人们可能倾向于把同伴的行为往积极的方向阐释,也可能因为高期望而产生严要求。在具体情况中,哪种机制起主导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与潜在违规者被感知到的身份一致性(perceived identity consistency ,PIC)相关,而这包含多个维度,即艺术风格、职业阶段和(提升技艺的)努力。贺老师还将这一理论框架拓展运用于分析艺术家对于AI绘画的看法。最后,她就这一研究在“法律意识与身份认同”、“关系型法律意识”两个分析角度的创新进行了总结,并就其与文化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等研究领域,其他产业和地区的情况的对话进行了展望。
沈阳老师从人类学思考共识基础的角度出发,指出贺老师的研究在说明法律难以明确界定时同行评议的意义、作为同行共识基础的创作者身份通过假定共同经历而形成等方面具有启发性;并从是否有必要区分抄袭与侵权,创作者对法律的了解程度对其创作的影响、创作者对版权认证机制的认识、插画作者和作品的商业评估机制、创作者认为AI绘画是否侵权等角度提出疑问和建议。
最后,现场师生就本场讲座分享内容与贺老师进行了提问和交流,第十六季第6期群学肄言堂讲座顺利结束。
(供稿: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