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两点,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企业社会学:中国企业与中国式现代化”论坛在哈尔滨工程大学如期举行。此次论坛由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和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共同主办,论坛负责人为刘志军教授和高崇教授。

做为中国社会学会学术年会中延续年数第二长的分论坛,我们自2011年开始已连续14年主办以经济和企业社会学为主题的分论坛,其中于2022年正式将论坛主名称确立为“企业社会学”。本论坛的主要目的是提供研讨平台,聚合从社会学角度开展企业研究的学人,推动企业社会学的学科发展。


开幕式.png

中国社会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开幕式

 

论坛伊始,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刘志军教授对各位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创办过程和筹备情况,本论坛共收到论文近50篇,主办方对论文进行了遴选,接受了27篇论文,并选取其中21篇论文进行会上宣讲。


刘志军老师致辞.png

刘志军老师致辞

 

本次论坛特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张继焦教授发表主旨演讲,题目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从原型描述到转型剖析”。张教授结合自己带领研究团队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多次开展关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调查研究的经验,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外延做了深入分析,特别指出企业研究对于深化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张继焦老师做主旨演讲.png

张继焦老师做主旨演讲

 

论坛发言研讨活动分为5个单元,每个单元的发言人不多于5个,由一位主持人负责介绍发言人和把控时间,一位评议人做简要点评,剩下的时间为听众和发言人互动环节,自由提问并由相关发言人做答。

  • 第一单元的发言研讨,关注的是农村经济和城市企业两个主题,由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刘志军教授担任主持人,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王焯教授担任评议人。

第一个发言的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郝明松副教授,他和合作者(卢春天)聚焦于产业农户的借贷状况,基于2020年8月连片特困地区(Z省)的调研数据,首次系统分析了经济、人力、社会三类资本对农户获取借贷资金的具体作用,以及借贷资金如何进一步影响到产业发展。


郝明松教授发言.png

郝明松老师发言


第二位发言的是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沁洁副教授,她聚焦广东,对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共同富裕进行测度,描述省域内不同地区的共同富裕以及集体经济收益分配现状,控制区域、年份两个变量,实证分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联效应,探讨其关联模式的作用发挥机理,为农村集体经济更好发挥其分配效应和有效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提供经验事实。


张沁洁教授发言.png

张沁洁老师发言


第三位发言人是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系讲师刘凌,她和合作者(肖晨阳)基于对定州以外贸为主的铁网和以内销为主的体品产业绿色转型的实地考察,发现强政府驱使县域产业开展运动式环保改造和能源替代,但难以激发产业的绿色技术创新,经济理性主导下的末端治理升级是县域产业应对环境压力的主要方式。这表明,强政府主导下的环境治理促进了环境成本内部化,仍难以在缺乏绿色市场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将环境成本转化成企业的绿色产出。可见,生态现代化理论过多寄托于政府在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的作用,忽视了对绿色市场培育的详细探讨,其对民众绿色消费习惯的形成过程过于乐观,未阐明如何克服个体经济理性与公共环境理性的内在冲突。


刘凌老师发言.png

刘凌老师发言


第四位发言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贾亚禹,他分享了以管理咨询项目为田野的工商人类学研究,并尝试解答理性外衣下(咨询被包装成是理性的行为),非理性因素是怎么起作用的;是怎么和理性因素相结合、相辅相成来发挥作用的;现代绝对理性假设的市场经济社会中,非理性因素是怎样存在的,其位置在哪里,与理性因素的解释力的分野在哪里。


王焯教授点评.png

 王焯老师点评


  • 第二单元的主题集中在企业发展与创新的探讨上,由华南农业大学张沁洁副教授担任主持人,西安交通大学郝明松副教授任评议人。

第一位发言人是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新百人计划研究员张晓鸣,他通过考察人力资本在19世纪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作用回应这一争议。利用一个原创性的府级面板数据,他发现作为人力资本度量指标的历史时期书籍密度与一地新式企业的创办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关系,但这一正向关系只存在于那些在清末开放的城市。为了理解这一正向关系背后的机制,他进一步考察了中国历史上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制度——科举制度,发现是那些受到科举制度影响,但没有被体制吸纳的边缘知识精英,以及其所积累的人力资本在开放的条件下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张晓鸣研究员发言.png

张晓鸣老师发言


第二位发言人是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高崇副教授,他和合作者(林诗敏)的研究分析了老字号如何跟新兴的怀旧热潮之间形成各种关联。他们发现,老字号企业会根据自身企业文化和行业特性去选择跟怀旧热潮保持哪种类型的关联。


高崇教授发言.png

高崇老师发言


第三位发言人是中山大学旅游学院王心蕊副教授,她和合作者(黄雅妮)从经济、社会、文化与生态探讨两个案例地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社会创业实践成果,建立旅游社会创业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系。她认为,乡村地区不同的社会创业模式(社企主导联动型发展模式vs社企辅助合作型发展模式)产生了差异化的可持续发展效应,这与社区资源以及社会企业角色的约束有关。


王心蕊教授发言.png

王心蕊老师发言


第四位发言人是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推张静,她以201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对双元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1)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对双元创新尤其是探索式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相比于开发式创新,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水平对探索式创新的影响更大;(3)政府创新补助与银行长期借款在这一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4)基于产权异质性分析发现,区别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对双元创新尤其是探索式创新的影响作用更强。

 

郝明松教授点评.png

郝明松老师点评

 

  • 第三单元的发言研讨主要围绕新时代民营企业的转型。主持人是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张伊茜,评议人是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朱斌副教授。

第一位发言人是西南财经大学讲师张卓君,她基于对义乌63家民营企业的口述史访谈稿及田野调查,探讨了企业转型成功的道德条件。研究发现,民营企业会经历“由己及人”、“由内向外”以及“由私到公”三种转型。企业道德的内涵由企业内外部的社会关系网络形态定义。在转型过程中,企业需更新道德规则以适应新的社会关系。本研究拓展了对企业道德内涵的理解,也突破了企业道德的“资本”视角,将道德在企业中的作用方式视为规则而非资本。


第二位发言人是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李芷仪,她总结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演变规律和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启示,强调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位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陈蕾,她关注的是宁波地区传统优势西服产业定制化转型的现象,既包括传统手工定制的复兴也包括新的批量化定制生产的出现,由于西服的定制实践与历史上的宁波红帮裁缝群体密切相关,她将西服产业定制化转型称为红帮定制,并尝试回答宁波西服业的定制化转型是如何实现的,也即红帮定制何以可能。


陈蕾博士生发言.png

陈蕾同学发言


第四位是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生王双燕,她通过对H省640家企业的问卷数据和对10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访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一方面,企业在女性招聘方面表现出稳定与分化并存的现象,形成了岗位适配、包容性和生育成本优化的招聘策略。另一方面,企业的生育福利提供并不完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分别形成了法理型、成本效能型和品牌适应型的福利提供模式。基于此,她从企业角度分析了构建生育友好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


王双燕博士生发言.png

王双燕同学发言


第五位是上海大学硕士生梁逸慧,她通过对浙江义乌外贸企业的田野调查发现,义乌外贸市场对数字平台依赖性较低。以工厂、外贸公司和外贸中介为主体的市场仍以传统商贸方式经营,强调嵌入性关系。义乌市场中的生意与交情紧密结合,外贸业务员通过日常维护和特定事件建立与客户的信任与友情,形成跨国“商业文化”,这一关系无法被电商平台的扁平化交互方式替代。


朱斌教授点评.png

朱斌老师点评

 

  • 第四单元的发言研讨聚焦于地方性产业发展,由浙江大学刘志军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庄家炽副教授任评议人。

第一位发言人是广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谢昕琰副教授,他用中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总体上,银行贷款比例越高,企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越多;更细致的因果分析发现银行贷款的作用更多体现在最初的创新决策上,而对后续创新水平的增加效果不明显。同时,研究发现了创新信心这一条件变量:市场信心、资讯信心、技术轨道信心均能放大贷款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第二位是邵阳学院讲师徐德信,他基于“二元社会”结构分析,以社会调查和文献资料为基础,研究打火机产业近30年一直维持的一元价格神话背后的社会结构和运行机制。他发现:打火机产业在邵东市的发展经历了产业转移、产业集群、科技赋能和全球化四个发展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都会受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家和产业工人四类社会主体的不同影响。在产业转移阶段,企业家和产业工人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在产业集群和科技赋能下的产业升级和自动化改造,政府和行业协会扮演着重要的社会角色。上下两种力量的相互协调和促进,推动了打火机产业“一元神话”的不断发展和演进。


徐德信老师发言.png

徐德信老师发言


第三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侯晓晨,她在“二元社会”理论视域下,以哈尔滨冰雪产业为例,分析产业发展的过程和特征,同时与经济学领域的“林张之辩”对话,探讨政府行为和民间力量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哈尔滨冰雪产业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产业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事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动态过程。且在不同阶段,其发展皆主要得益于来自政府和民间不同程度的参与和支持。实际上,冰雪产业的发展与转型是社会转型期地方经济发展方式、社会治理模式和人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缩影。


第四位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研究生陈亭佳沁,她利用“二元社会”结构理论,以云南花卉的产业发展为对象,分析政府力量代表的“伞式社会”和民间力量代表的“蜂窝式社会”在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发挥的作用。她认为在花卉产业形成之初,民间自发性的探索力量以“蜂窝式”扩张,为产业发展奠定了规模基础,随着产业发展,政府力量入场,自上而下提供资源扶持产业发展,激发了产业发展潜力,与民间力量相互补充,进入新发展阶段,政府的“伞式”支持更加多层面、多方位、多领域,与民间“网络式”开拓促进产业升级完善,共同推动云南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


陈亭佳沁硕士生发言.png

陈亭佳沁同学发言


庄家炽教授点评.png

庄家炽老师点评

 

  • 第五单元的研讨重点关注新时代背景下的企业文化与社会互动,由香港树仁大学高崇副教授担任主持人,广东财经大学谢昕琰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第一位发言的是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生黄皆晶,他从霍耐特的“承认”理论视角出发,通过分析企业家个体间社会互动实践的过程,来探讨信任关系的逐步生成。研究发现,承认的形成是信任关系生成的最初阶段,是从不信任到信任的关键过渡。从承认的“阙如”到承认建立,经济活动主体间通过不断的试错、学习,从而构建共识和互利关系。从承认建立再到信任生成,则是一个经济活动主体融入对方的关系网络,构建亲密社会经济关系、形成稳定的共享观念与行为模式的过程。


黄皆晶硕士生发言.png

黄皆晶同学发言


第二位是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莫庭阳,他们团队探究跨境发展企业党建与企业社会责任(ESG)、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为计量工具,选取2013-2022年我国跨境企业为样本对党建活动的共同富裕效能进行定量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党建能显著提高企业ESG表现,同时有意识地引导企业参与共同富裕,而慈善公益作为企业共同富裕评分的一个要点,能被企业ESG表现显著正向推动,并根据企业所有制进行了企业党建效应的异质性讨论。在实证研究发现基础上,以典型案例及访谈资料为佐证,对研究发现进行讨论并得出以下结论:ESG表现改善是企业党建赋能共同富裕的转化因素;董事会是党建活动引导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少数;第三次分配是党建赋能共同富裕的主要领域,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内在张力制约着党建活动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效应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差异导致党建共同富裕效应的异质性。最后,为进一步发挥党建活动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共同富裕的引导作用,分别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种视角提出若干可行建议。


谢昕琰教授点评.png

谢昕琰老师点评

 


结语

总体而言,今年是第三次主办以“企业社会学”为主题的分论坛,在前两年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吸引了各地高校师生投稿,形成了青年学者和资深领军学者共聚,书面发言和口头发言结合,齐心协力推进论坛发展的良好局面。在通过评审获得邀请参与发言研讨的学者和学生中,从硕士生、博士生到博士后,从青年高校教师到领军学者,囊括了全国各高校、各个层次人才,学术梯队搭配合理,冲劲十足。全部5个发言研讨单元在发言分享、主持人评议和自由回答方面都非常顺利的开展,参会者互相分享,互相学习,获益良多。

整个分论坛研讨于7月7日下午3:20顺利结束。论坛负责人之一的香港树仁大学高崇教授向各位参会者表达了感谢,也期待各位学界同仁继续关注企业社会学论坛,希望明年有更多、更精彩的论文分享。

 

 

分论坛组织人: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刘志军

香港树仁大学社会学系 高崇

2024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