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8日的下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历史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的第四讲在社会学系1017会议室举办。此次讲座邀请了哈佛大学商学院助理教授张乐天老师作为主讲人,分享了名为“Cross-Country Differences in Management”的研究。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李林倬担任评议人,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张晓鸣老师担任主持人。


图片 1.png


张乐天老师的研究旨在探讨各个国家在大环境下的企业管理差别,并以社会信任为切入点,以国内外企业招聘中的技能需求和AI技术的接受程度为主要案例,通过手动收集的数据等实证检验了两者的关系,发现社会信任能显著促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采用长期主义的策略。

张老师首先梳理了过往的相关文献,总结出了管理差异研究的四个脉络——市场、制度、信息和社会结构/规范。他认为前三者会在环境的发展中聚合,社会结构/规范才是解释长期差异的核心,而社会信任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接着,张老师阐释了招聘之于企业管理的意义,发现企业对于雇员的技能需求能够深刻体现该企业的管理策略乃至于价值观。他认为可将招聘中的技能分为基础技能和进阶技能两种,分别对应长期主义和短期主义的两种企业管理策略,前者侧重对员工潜力的挖掘和长期培养,后者则更重即时性和实用性。接着,张老师通过手动收集编码的工作招聘数据和欧洲晴雨表等数据库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社会信任越高的国家,其企业更有可能采取长期主义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在招聘中会更加侧重员工的长期潜能。


图片2png.png


随后,张老师根据这一结果发出追问,如果社会信任较低的企业不投资于员工潜能,那么投资转移到了哪里呢?他认为,AI等新兴技术具备更强的即时性和客观性,这一类“人力资源”是更加不需要“信任”的。因此,张老师进一步提出假设,在社会信任更低的地区,企业会更愿意采纳AI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并在招聘中也会需求更多的AI相关的技能。根据CGSS等数据,张老师利用国内的省际间社会信任差异验证了这一假说。最后,张老师预告了自己即将发布的数据库——Organizational Diversity Dataset,该数据库将系统性地测度各个国家之间的管理模式的异同,并会向大众开放以促进相关议题的研究。


图片 3png.png


接着,李林倬对该研究展开了评议。李老师首先肯定了该研究的价值,深刻揭示了社会信任之于企业管理的意义,并针对第二部分的AI采用与内生性等提出了相关的问题。随后,来自经济学系、社会学系等不同专业的同学从各自的视角提出了各类问题,极大地丰富了此次讲座的内容。到此,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第四期历史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顺利结束。

(供稿: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