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7日下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2023-2024学年春夏学期第6期,暨第十五季第6期群学肄言堂讲座在社会学系1127会议室开讲。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史普原老师以“从单位制到项目制:中国国家治理机制延续与变迁”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与合作者的研究。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政府管理系教授曹正汉老师担任评议人,社会学系新百人计划研究员夏丽丽老师担任主持人。


主讲人1 中.png


史老师首先通过对既往理论模型之中存在的局限性进行分析,提出自己与合作者希望分析两种制度的纠缠状态,融合式思考后形成本质解释的研究初衷与目的。接着,他从正向与负向两个角度,向大家介绍了基于控制、关系、激励三重要素的比较框架。在理论部分结束后,史老师结合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农村扶贫项目、社会服务外包项目、创新产业升级项目等具体类型介绍了项目制治理实践的异质性。


大全景1 中.png


最后,史老师进行了总结。在基础逻辑上,项目制可以归纳为“通过临时性组织和过程对人员与其他资源进行组合配置以实现一个确定的目标”,长期以来需要对进度、成本、质量“铁三角”进行权衡,以期彰显中国的速度与成本优势。他认为,基于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经济化主导的理性,围绕项目制已经存在相当丰富的制度配套,如任期制、自组织、五年规划等等。但其中仍然存在制度张力:项目制与官僚制之间的纠缠仍在继续;日常工作项目化与项目工作日常化使得实践趋于规则导向,而非目标导向等,为之后复杂环境下的国家治理转型提出了新命题。


评议人 中.png


曹正汉老师对史老师的讲座进行了评议。他指出将单位制的衰落和项目制的兴起,放在一起考察,非常有意义。把这两者放在一起,我们看到了什么?史老师从微观视角,对此作了很好的比较分析和概括。曹老师认为,若从宏观来看,还可以使我们看到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的一场“体制试验”,也就是如何把中国的“基本体制”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或者说,在保持“基本体制”不变的前提下,如何发展市场经济。从这种宏观视角来看,单位制的衰落和项目制的兴起,正是这场“体制试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是一场事关重大的试验,无论结果如何,都将对人类社会的前景产生重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项目制研究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的“体制试验”,提供了一种切入方式和分析方法,所以,具有重要的宏观意义和理论意义,有待于我们继续挖掘。


讨论拼图.jpg


讲座的最后,现场师生积极提问,与史老师进行了热烈地交流和讨论,第十五季第6期群学肄言堂讲座顺利结束。

(供稿:周天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