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的晚上,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历史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的第一讲在社会学系1127会议室成功举办。此次讲座邀请了纽约大学政治学系的助理教授王海骁老师作为主讲人,分享了名为“元和之踵:古代军队的忠诚及其代价“的研究。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赵鼎新教授担任评议人,百人计划研究员张晓鸣老师担任主持人。


WechatIMG42.jpg


讲座开始,王海骁老师以唐朝大和九年,大国宰辅路隋以荒诞耻辱的方式卒于赴任途中的故事作为楔子,引入了此次研究的问题与动机,即军事力量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以中晚唐时期的元和改革为出发点,王海骁老师重新回归到了国家能力的三个子命题之一的强制力,尝试探寻军事集权化对于国家能力的促进作用,并辩证性地指出了其带来的代价。

中晚唐时期相对多的地方叛乱与国家长时期的持续统治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切入机会——公元819年,为应对藩镇割据的局面,唐宪宗在乌重胤的建议下,通过分散藩镇的军事精英从而实现中央对地方武装势力的集权化掌控。基于《旧唐书》《资治通鉴》《唐会要》《册府元龟》及碑志等丰富史料的支撑,该研究构建了地方叛乱、农民起义等关键变量,并采用双重差分DID作为主要方法对假说进行了验证。


WechatIMG41.jpg


研究发现,军事集权对国家构建的影响是复杂且多面的,一方面,通过分化藩镇军事精英的势力的确显著抑制了地方军事领袖(节度使)对中央的反叛,但这也带来了地方的权力真空,地方中下层军事精英(“骄兵”)发起的兵变及农民起义带来的挑战显著恶化。在机制解释上,王海骁老师认为骄兵哗变因改革而增加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军事集权改革在削弱节度使权力后为地方兵变提供了机会,二是由于长期形成的集体利益受损催生了“骄兵”的不满。随后,该研究进一步对军事集权改革对于国家强制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探究,结果发现,军事集权显著降低了国家整体的作战能力,再次验证了题目中“古代军队忠诚的代价”。最后,王海骁老师介绍了该研究所通过的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对竞争性假说的排除。

分享结束后,赵鼎新教授对此研究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点评。赵老师首先高度肯定了该研究对于国家构建理论探究的意义,及其严谨的实证策略。同时也提出了改革对于节度使的削弱也许只是延迟效应,哗变也许是二级封建化导致等其他竞争性解释。赵老师还进一步基于此研究进行了拓展,提出了为何元和改革是最后一次类似的军事改革?如果唐宪宗没有过早死亡,改革的结果会怎样?整个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每次军事改革都如同元和,为何有些成功?有些失败?等一系列启发性的思考。王海骁老师对问题进行了回应,也与赵老师就中国历史其他时期的理论解读进行了深入交流。

最后,现场师生就本场讲座分享内容与王老师进行了提问和交流,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第一期历史政治经济学系列讲座顺利结束。


供稿:张晓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