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下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第十四季第4期群学肄言堂讲座在学系1127会议室如期开讲,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吕想以“Linking Race and Genes : Racial Conceptualization among Genetic Ancestry Test-takers”为主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研究。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戴良灏担任本场讲座评议人,社会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姜山担任主持人。
讲座伊始,因为是首次在群学肄言堂讲座开展分享,吕老师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内容。吕老师的研究兴趣点为族群边界、族群身份认同、族群相关概念的社会建构、移民/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等,并以浙江义乌的回族与朝鲜族、美国的朝鲜族和维吾尔族移民等为例开展了相关研究。
随后,吕老师从对本项研究核心概念“种族”的介绍,开始了主要内容的分享。“种族”概念的诞生起源于15-17世纪地理大发现、奴隶贸易,18世纪开始,科学界开始赋予“种族”概念科学的合法性(“科学种族主义”),但这种“科学”意义上的“种族”并不被社会学界认可。社会学家们认为“种族”不是由自然力量建立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社会分类方式,是人类认知与分类的产物。这种对种族概念的理解的分歧,导致出现两种主流且较为极端的观点: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
本质主义的观点认为种族是自古以来存在的、固定的、边界清晰的客观分类,不同种族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每个个体都有与生俱来的、单一的、不可改变的种族身份。建构主义认为种族不是客观的自然现象,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种族存在的关键是主观信念,不同种族之间的“边界”是可逾越的流动的。对种族概念的基本理解,奠定了一个社会的种族意识形态和个体的种族实践。但这两种看似对立的种族观,其实未必是非此即彼的,一些社会学家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二分法”,需要被挑战和重构,本研究即聚焦探索一种超越该二分法的种族观念分类。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基因学,被引入众多研究领域,为其他学科的研究打开了新的视角,社会学也不例外。吕老师介绍说,20世纪下半叶以来,基因科学正在使种族概念被重新建构。 2000年,商业基因祖源检测 (Genetic ancestry tests,以下简称GATs)推出,它的原理是将顾客的基因与已有的DNA数据库进行比对,以确定其祖源及祖先的迁移路径。
为了确定GATs的出现如何影响种族观念,本项研究在2009-2010年,通过电话对108位使用过GATs服务的受访者进行了半结构式深度访谈,经过对访谈结果的归纳、演绎、编码、聚类分析,最终得出五种种族观念分类,即“Exclusively Sociopolitical”“Insignificant Genetic Difference”“Pure Obsolescence”“Category Determinism”“Core Determinism”,这五种观念依次对建构主义观点的支持程度由强到弱,对本质主义观点的支持程度由弱到强。
吕老师总结道,这五种种族观念突破了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的简单二元对立,展示出本质主义与建构主义内部的重要差异。基因祖源检测消费者大多认为,基因祖源检测支撑或强化了他们已有的观念,这一发现支持了人们倾向于选择性地解读与基因学相关的信息。本研究为我们理解基因时代种族观念的变迁提供了新的知识。
最后吕老师对本项研究的局限进行了分析。本项研究存在着基于访谈对象的自我感受而非严谨的因果分析、提出的五种种族观念仍然处于本质主义一建构主义的光谱上没有进一步突破两者的理论框架、访谈是否会因解读背景的不同产生不同的结果等局限,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分享结束后,评议人戴良灏老师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与吕老师就大众对基因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否影响研究结果、基因检测公司对检测结果的呈现方式是否影响研究结果等问题展开了交流和讨论。他认为本项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的方式,对以“建构主义”和“本质主义”为两端的观点“轴”上的变量分布进行补充,这种“拉轴”“造尺子”的过程和方式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最后,现场学生就本场讲座分享内容与吕老师进行了提问和交流,第十四季第4期群学肄言堂讲座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