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田野调查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社会学学习和研究的必备技能。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决定了田野调查的关键作用,通过深入实地了解社会现象、收集实证数据等,田野调查能够为理论验证、现象解释和政策建议等提供重要支持。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田野调查课”是社会学系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的重要指示精神,响应学校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和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优秀学科的创新举措之一。不同于以往的课程组织方式,全新的“田野调查课”是将分散的实践环节(即“社会访谈”“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结合自身专业特征和培养计划整合起来的社会学方法实践课程。作为本科生培养的重要环节,一直以来,社会学系高度重视本科生田野调查实践教学,通过完善实践课程体系、拓展田野调查实践资源、组织优秀教师带队并全过程参与、制订实践结果评价标准等,努力提升本科生田野调查实践课程的教学质量,力争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对社会学学科的深入理解和广泛应用。

本次暑期田野调查实践是“田野调查课”的关键环节,也是此项课程革新后的首次实施,由社会学系本科生教学团队组织,部分2020及2021级本科生参加,任强老师、刘朝晖老师、吕想老师分别带队,前往云南西双版纳、浙江杭州、浙江义乌田野点,根据当地实际自选调查内容开展调研实践。

云南西双版纳篇

带队教师:任强

田野点: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磨憨镇曼庄村(中老边境)

时间:7月11日——7月24日

队伍成员:曹骏、周天远、郑双洋、应鹏霄、徐腾钰、张德嘉、戴芃萱、周冉、沈俞彤、高奕柯

该田野点位于中老边境,海拔690米,年平均气温21℃,年降水量1700毫米,常伴小雨,曼庄村有傣族,布朗等8个民族,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都较为复杂。本组组员共分成了3个小组,分别以“跨境婚姻中的妇女困境”“傣族仪式专家体系与信仰变迁”“民族贫困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为研究问题开展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任强老师带队走访村庄.png

任强老师带领组员走访村庄

在村民家中撰写田野笔记.png

组员在借宿村民家中记录田野笔记

在夜幕降临的边境村庄.png

组员在夜幕降临的边境村落

在村民家中协助劳作.png

组员在村民家中协助劳作

与坝连寨儿童.png            与村中儿童.png

组员与坝连寨儿童

与儿童一起走访村民.png

组员与坝连寨儿童一起走访村民

 

浙江杭州篇

带队教师:刘朝晖

田野点: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

时间:7月10日——7月23日

队伍成员:何锋锋、沈枫林、杨天任、叶智阳、包含韵、何乐为、吴一格、高靖然、沈子琪、宋晓雯

该田野点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城西的径山镇,在浙江省美丽城镇创建过程中,正建立未来乡村抱团发展集群,围绕“文旅特色型”定位,着力打造现代文旅融合、镇村共融的“美好”乡村。本组组员共分成了4个小组,分别以“径山村社区治理”“利益旋涡中的径山茶宴”“乡村文旅品牌打造”“农村职业经理人制度”为研究问题开展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组员访谈径山茶文化传承人.png

组员访谈径山茶文化传承人

参与央视纪录片拍摄1.JPG    参与央视纪录片拍摄2.JPG

组员参与央视纪录片拍摄

 

体验径山茶宴茶表演.JPG

组员体验径山茶宴茶表演

径山村“积分兑换”超市.png

径山村“积分兑换”超市

小组成员与老师讨论调研报告框架.png

小组成员与老师讨论调研报告框架

 

浙江义乌篇

带队教师:吕想

田野点: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

时间: 7月10日——7月23日

队伍成员:章庭康、方有鑫、吴昊轩、林侃、倪克、王亦宁、杨可、周佳黎、李笠箫、廖敬霖、卢诗懿、郑绥逸

 义乌有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场,常住人口中将近一半为外来人口,其中包括大量的少数民族(尤其是回族、朝鲜族、维吾尔族、西南少数民族等)和外国人(尤其是中东北非人、印度人、韩国人等),在文化风俗、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本组组员共分成罗5个小组,分别以“义乌商贸城夫妻经营中的家庭与分工”“社区工作者工作‘超载’现象及成因” “义乌流动儿童的家长的教育理念” “义乌阿拉伯移民的宗教生活”“义乌(日结)劳动力市场运作模式与装卸工的劳动过程”为研究问题开展了调研并形成了调研报告。

 

在义乌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png

组员在义乌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

义乌某社区服务中心儿童活动区.png        义乌某社区儿童服务区2.png

义乌某社区服务中心儿童活动区

义乌清真大寺.png

义乌清真大寺

组员与日结工人交流.png

组员与日结工人交流

被日结工包围的招工老板.png

被日结工包围的招工老板

结语——“田野”初试感悟

l  高奕柯:历时半个月的田野调查完成后,我们小组通力合作,既整合了田野调查中的积累所得,又参考了前人在宗教和节日仪式领域的研究成果,最终完成了一份以“傣族仪式专家体系与信仰变迁”为题的调查报告。在对报告的撰写和打磨过程中,我们也重新回顾了田野中的一点一滴,田野中当然有晦暗时刻:刚入田野时尚未进入状态,站在吊脚楼外犹豫徘徊、面面相觑,入户访谈时从自我介绍就开始舌头打结,把握不好节奏,既害怕突如其来的冷场,又害怕连珠炮似的提问会“吓跑”访谈对象。然而随着调查推进,我们也在田野中找到了自己的平衡,学会了主动出击,滚雪球式发展访谈对象,入户也更加果断自然。尽管半个月的时间相对于真正的田野调查用时来说仍然是小巫见大巫,但我们在实践中收获的经验和对 “异域”的体验仍然让这场田野弥足珍贵。

l  高靖然:总的来说,在这次田野调查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传统乡村文化的魅力,也深刻思考了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在保护传统的同时,如何让非遗与现代社会相融合,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其中,都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如若有进一步田野调查的机会,我认为可以先辅助文献资料和当地历史资料简要评估田野调查的可行性,拟定一个可能的研究问题是什么,还需要考量田野的可进入性,做好充分 的准备工作后再进入田野,争取更加准确和高效地推进调查。 

l  宋晓雯:十四天的田野调查,即使略显艰难,我也在其中实现了自我的突破与成长。在课程的初始阶段,访谈对于性格内敛的我而言是相当困难的。如何重建出一个和陌生人聊天不尴尬的自己,成为我面临的最大难题。万幸的是,在边走边听边看边感受的过程中,我完成了从用相机镜头捕捉细节的观察者、单向地接受信息的倾听者,到能够抛出问题去和受访者聊天的访谈者的角色转变。在进入田野之前,十分“科学主义”的我总觉得定量研究比定性研究严谨、客观、有效,总想着做做定量就够了。但是,从书案走向田野之后,我更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学的学习除了数据与模型,也离不开具体的人和生动的故事。社会学、人类学让人不得不去关心这个世界,去关注除自己这个个体以外的话题。从每一个有名字的小人物的历史中去捕捉生命的颤动,通过对被访者生命史的把握,探寻他们行动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将公共议题与个人困扰相关联,并与整个社会的历史过程相对照,从中揭开日常生活中的那些隐秘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