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日星期五下午,浙江大学马寅初社会学讲座第9讲“结构/机制解释与宇宙大爆炸后结构/机制关系的发展”如期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1-102室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系主任、教授,芝加哥大学Max Palevsky讲座荣休教授赵鼎新,主持人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宗仕,评议人为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浙江大学求是讲座教授刘世定。


 1685952238214556.png


讲座伊始,赵鼎新教授从中西方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区别谈起,转而引入本次讲座的关键概念——结构和机制。赵鼎新教授认为,社会结构指的是物质、人员、社会行动或者观念、信息在时空中的某种可被观察、描述和分析的异质性分布;机制则指一组在一定条件下有着固定互动规律的因果关系。围绕这两个概念,一个基础性的问题是社会结构生成机制还是机制生成结构,抑或两者皆有之。对该问题的思考和对自身已有论述的不满促使赵鼎新教授重新整合了其所掌握的物理学、化学、生物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提出了一个更为广义的模型,即宇宙大爆炸后结构/机制关系发展规律的总体理论。

接着,赵鼎新教授阐述了结构机制关系的总体性发展规律。在宇宙大爆炸之后,结构/机制关系大致经历了由无机化学阶段到生物/有机化学阶段再到“目的”阶段,或者说“积累/报复”阶段的过程。在该过程中结构/机制关系发展的总体方向呈负熵 (negative entropy)不断增大趋势,并且在地球上尚未达到拐点。结构机制作用后所产生的负熵主要集中在末端,由之形成“末梢重”这一现象。


 1685952311624391.png


进一步的,赵鼎新教授说明了结构/机制关系的其他发展规律。一般来说,结构和机制关系构成了一个个相互生成链。结构提供了动力产生的原因,机制提供了动力学。结构和机制都朝着复杂和特殊的方向发展,或者说越在模型的末梢,伴随着某个结构的机制会变得越来越特殊,所产生的相应结构其影响也越来越具有局部性。机制的作用越具普遍性,其所生成的结构也越更广泛、持续的影响。排在前面的结构所产生的一些根本性机制对后面的结构来说往往具有法则或者覆盖法则性质。排在后面的机制往往是排在前面结构所产生的一些涌现性质。结构/机制关系的发展呈现越来越发散性的复杂,即结构越来越多元、机制越来越多,机制的性质越来越特殊,结构的影响越来越局部,即使某个结构所产生的覆盖性法则其影响也越来越呈现局部性。 随着结构/机制关系发展到“自我论证性结构”(即人和人类社会)这一阶段,不但结构/机制关系越来越多元,结构也越来越成为对某些社会机制下的各种社会后果获得某种理解后的一种建构,一种在某些问题意识下的理解。随着结构本体性的减弱,庆祝多样性的社会科学意义就会增大,寻求各种高度特殊的结构/机制关系的历史学和人类学研究的意义也得到突显。但这些性质给学术发展带来的后果就是学术末梢重现象。

最后,赵鼎新教授对末梢重现象进行讨论,他认为存在三种末梢重的理想类型,分别是行政末梢重、丛林末梢重、思想末梢重。中国的各种末梢重现象往往来自行政和丛林末梢重之间的张力,而思想末梢重则是目前西方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特征。赵鼎新教授还从前述的各种原理中推导出末梢重的三种测量方法:结构功能测量法、机制测量法和行动者行为测量法。


 1685952430119456.png


演讲完毕,刘世定教授进行评议,他认为赵鼎新教授此次对结构/机制关系所作的综合多学科的分析是一次颇具思想冲击力的尝试,从根本上质疑了此前方法的合理性,终结了社会科学研究中社会学方法论整体主义和经济学方法论个体主义的对立性争论,蕴含着一系列新的研究主题,极具发展潜力。同时,刘世定教授也对赵鼎新教授论述中所存在的概念界定、语言表述等问题给出了中肯建议。


 1685951915252166.png


与会的师生也积极与赵鼎新教授进行交流互动,我系王志坚教授围绕结构/机制关系理论与物理学的兼容度问题与赵鼎新教授进行了友好讨论。其他师生就结构/机制关系是否为人为建构、结构/机制关系是否可以类比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问题向赵鼎新教授请教,赵鼎新教授均耐心做了回答。

整场讲座,赵鼎新教授热情洋溢,旁征博引,展现了厚实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经验,其深刻透辟的理论见解也令人备受启发。

 

供稿/摄影:张忠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