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9日星期五下午,浙江大学马寅初社会学讲座第8讲“虚拟团结:卡车司机的组织化研究”如期在浙江大学紫金港西区成均苑8幢1127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教授、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兼任教授沈原,主持人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宗仕,与谈人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百人计划B”研究员吴桐雨。浙江大学社会保障与风险管理系教授张翔、北京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马丹、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陈龙、西交利物浦大学人文社科学院讲师林乐峰等人亦到场参与了本次讲座。


 1684737388971313.png


讲座伊始,沈原教授分享了卡车司机研究的缘起及相关调研的整体情况。我国卡车司机数量庞大,根据近年来交通部及道路运输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全行业从业人员近两千万人。在2017年“传化慈善基金会”的邀约下,沈原教授沿循着我国劳工研究的实践逻辑,开始了对卡车司机群体长达5年有余的调查和研究。对卡车司机的调查,理论上依托劳工社会学,核心关注卡车司机的工作与生活,在数据收集方法上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由于卡车司机群体高流动性和原子化的劳动特点,问卷调查借助微信等社交软件采用电子问卷的形式实施,个案访谈则抛弃传统“工厂民族志”的做法,通过多点多次进入的方式,对卡车司机及其相关群体进行参与式观察、一对一访谈、焦点座谈等田野工作。以调查中获取的详实资料为基础,沈原教授及其团队编写并出版了五卷《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该系列报告的逻辑主线是描述卡车司机的劳动过程,辅之以同卡车司机劳动过程密切相关的制度、群体及各种表现形态的分析。


1684737436275102.png 


接着,沈原教授具体介绍了卡车司机的群体特征和劳动过程。群体特征方面,卡车司机群体以男性、初中文化水平的青壮年为主,多为已婚、农村户籍,平均驾龄达9.5年,平均日单次驾车时长达7.8小时。沈原教授着重区分了两类卡车司机群体:自雇卡车司机和他雇卡车司机。自雇卡车司机为“自己养车”并同时参与驾驶的司机,他雇卡车司机则为受雇于企业或私人的卡车司机,自身并不持有货车。从数量上来看,自雇类型的司机约占卡车司机总群体的80%。沈原教授指出我国公路货运业的运作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由以往“货主-信息部/黄牛-个体卡车司机-用户”的模式转向“货主-车货匹配平台+少量信息部-个体卡车司机-用户”的模式。劳动过程方面,卡车司机多为“自雇体制”,既是小私有者又是劳动者。劳动过程原子化,且移动性强,是生产与再生产的融合。工作内容艰苦,整体充满强烈的“男性气质”,并形成了基于互联网自组织机制的“虚拟团结”。沈原教授分析了卡车司机迈向组织化的四大动因,他认为卡车司机对救援、讨债、议价和认同的需求促使他们加入全国性或地方性的组织团体,构造起基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虚拟团结”。一方面,卡车司机的“虚拟团结”能够使得他们跨越空间障碍,从线上走向线下互动,有组织成本低廉、扩展速度迅速、群体规模庞大的优点;另一方面,卡车司机的“虚拟团结”也存在着约束较弱、组织边界模糊、易于起冲突的缺陷。沈原教授还发现,目前卡车司机的组织化正在进行着“在地化”的转型。由于对互助救援等需求的减少,以往所建立的组织团体与卡车司机需求间的适配度降低,新型的“在地”组织(如社工服务中心等)正在不断建立。

最后,沈原教授简单回顾了劳动社会学对群体团结的理论讨论,并指出中国劳动的群体团结与阶级形成的是一个有待进一步回答的理论问题。


 1684737506622842.png

 1684737522349848.png


沈原教授演讲完毕,在座师生积极与沈原教授进行交流互动。与谈的吴桐雨老师围绕自雇与他雇卡车司机的行为差异性、卡车司机的劳动本质、不同卡车司机组织的功能侧重与优劣和沈原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深入讨论。我系的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后也积极提问,就卡车司机劳动特征的普遍性、卡嫂及货运行业的性别问题等向沈原教授请教。沈原教授均耐心做了细致回应。沈原教授的此次讲座内容丰满,数据详实,语言诙谐,令人深受启发,意犹未尽。

 

供稿/摄影:张忠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