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访谈|王岩:慎思笃行,谋定后动

      

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从本科到博士毕业,王岩学长已经在社会学人的道路上探索了11年。邂逅社会学或许是机缘巧合,但能够在其中孜孜不倦而学有所成,则必然需要与学科的共振共鸣。随着对社会学的认识在学习中逐步加深,王岩学长总结道,社会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初入社会学领域之际,学长也不免经历一段迷失在理论之中,惶恐于找寻不到理论要义与应用情境的时光。那时的他只能不断给自己加油打气,安慰自己社会学乃“无用之用”,惟有静心沉淀,方能窥得真章。

       成为研究生后,王岩学长开始理解,这种“无用之用”或许正是社会学学者们所追寻的学科意义,而这也成为他今后在学术研究中对自己的要求:一方面,他希望做出“有温度”的社会学研究,看见具体的问题,听见真实的声音,做一个有良心的学者;另一方面,他希望以揭开社会事实的帷幕为己任,从具象经验中发现抽象规律,为研究赋予更宏大的社会价值。庄子有言:“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摒弃对“器”的执念,才能超越对于“用”的成心,揽观万物而无失偏颇。

       正是基于这种“无用之用”的思想,王岩学长才能在探索中逐步坚定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本科期间,学长曾经作为志愿者前往云南鲁甸的震后灾区。他发现,这个灾区的留守儿童情况有些糟糕:灾后重建离不开劳动力的参与,但与此同时,村中青壮年又不得不外出打工来弥补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导致留守儿童同时面临着物质滋养和精神关怀上的双重匮乏。而这也促使他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持续关心,希望自己的研究结果能为该群体带来更多的社会关注。

除此之外,王岩学长还积极关注政策热点,为实际问题贡献社会学人的思考与发现。2020年3月司法部颁布《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公共领域引发了热烈讨论,为学长提供了进行国际移民研究的契机。王岩学长坦言,当研究者真正进入到研究阶段时,他往往会面临两种情况:一是前人已经在这一领域中提供了大量成果,入门者有充足的文献可以检索、对话,前期往往事半功倍,但也因此增加了在后期进行知识增量的困难程度;而进入一个有待开垦的研究领域,所面临的阶段性问题则恰恰相反——前期摸索方向或许艰难,却更有可能在后期做出研究贡献。

学长所面临的正是后一种情况。国际移民态度研究在一些西方移民国家中已经非常完备,而在中国则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因此,王岩学长在研究过程中,既要对大量西方文献进行阅读、总结,又要基于中国的文化和制度背景,发现差异,并进行抽象提升。面对着巨大的工作强度和思维挑战,王岩学长依然保持着踏实自信的态度,期望自己的研究发现能够为该议题提供知识增量。

 

二、博我以文,志在昭昭


回顾漫长的学术之路,每个阶段都留下了良师益友的陪伴与鼓励。在博士论文的最后,王岩学长真诚地向其博士导师组的三位老师及社会学系所诸位师长致以谢意。从资格考试,到赴美访学,再到毕业答辩,无论是传道受业的教授,还是行政系办的老师,都对他关怀备至,帮助他在求学之路上克服了诸多困难。社会学系提供的不止是智识上的引导,更是一份人与人之间真诚的链接。

虽然在搬迁至西区新大楼之后,社会学系的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但学长脑海中最温情的记忆却留在了博士一年级时的老教室。那时场地尚未更新,硕博研究生和老师们一同挤在管理学院大楼 1605 会议室上课。狭小的教室未能影响师生们的学术激情,他记得赵鼎新老师神采飞扬,高屋建瓴,朱天飚老师引经据典,答疑解惑,一众师生尽情思考,共同开拓一片纯净广阔的学术天地。群学肄言,莫过如是。至今回想,学长仍然感动不已。

这些弥足珍贵的思想碰撞,让学长越过了定量与定性研究之间的沟壑。得益于系内对定性研究内涵的重视与探讨,尽管学长以定量作为主要研究方法,但他却认为,相比于具体的统计方法,一名学者最重要的能力是逻辑思维和经验感。逻辑思维对于学者的抽象思考至关重要,只有经受过良好的逻辑训练,社会学人才能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时抽丝剥茧,提炼出日常话语、现象背后重要的普遍联系。而经验感则帮助研究者迅速脱掉书生的长衫,发现“阳光下的新鲜事”,从而在田野中找到差异并培育问题意识。二者相辅相成,才使得社会学人能够在面对社会议题或社会现象时提供洞见。正如学长所说,“社会学是一门令人变聪明的学科。”

作为浙大社会学系培养方案改革后的第一批研究生,也是第一批博士生,王岩学长见证了社会学系的日新月异,他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贯彻着社会学系的育人目标:磨练思维,知行合一。也正因如此,学长不仅在学系建设过程中有所参与,更对学系未来的潜力具有无限信心。他援引波普尔和库恩的观点说明自己对社会科学的态度:(自然)科学所追求的是可证伪性,其进步和更新是在不同范式和理论竞争中实现的,一个主导范式的确立会被不断增加的反常事实所挑战,解决危机则需要新的理论,科学的进步因此永无止境。而对于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而言,学长认为后者很可能仍处于百家争鸣的前范式阶段,而这一阶段也是学科和学者最具活力的时期,我辈应好好把握。


 image.png

王岩学长在原社会学系1605教室

 

 

三、大道行思,取则行远


       回首博士四年,王岩学长同样感慨良多。对于在校期间如何进行生涯规划这一问题,王岩学长用两字——“提前”作为回应。所谓谋定后动,王岩学长擅于在起跑前就确定好自己的前进方向,也正因如此,学长才能够在博一就有意识地申请到访美交流项目,不惧疫情阻碍,最终成功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开阔视野,系统学习计算社会科学知识,从而提升研究质量。同样得益于这段经历,学长能够借助跨学科的平台和训练来构思和完善博士论文的框架,在通过访学自我提升之际,还能持续推动博士论文的进程。

       因此,未雨绸缪也是学长在自身生涯规划方面的经验之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一个规划其实花费不了多少时间,却能带来巨大的收益,他认为学弟学妹们可以认真培养这种计划意识。

     在访谈的最后,王岩学长寄语学弟学妹:珍惜校园时光,珍惜读书时光。作为一名社会学学子,社会学的培养不仅能够让人洞悉田野日常经验背后的抽象知识,同样也能够反身于己,在不断向外探索的过程中也向内自省。在认识自身能力结构的同时,发现超越自己的机会,避免陷入“有用之用”的困境,这也是社会学使人明智的意义所在。

 

image.png

王岩学长和社会学系学妹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