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访谈|杨璐琳:天地以游,泠然善也


杨璐琳,浙江大学社会学系2019级本科生,目前已保送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 2023 级直博生。擅长数据分析,学年论文投稿2022 年中国社会学年会已获通过。获评浙江省 2023 届优秀本科毕业生、浙江大学 2023 届优秀本科毕业生。


自由为基,俱怀逸兴壮思飞


 从本科到直博,“自由探索”是杨璐琳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历练、始终随心的初衷。大二时,《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课程让她对学科的“科学性”有了更深的认识。《经典社会学理论》的学习则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社会学勾连宏观与微观结构的魅力。涂尔干区分自杀的类型,提出“失范”概念,并用统计数据验证假设的范式启发了她的研究路径。《家庭社会学》让她大量接触家庭社会学领域的定量论文,每一步都助力她向学术之路走去。

定量需要严谨的思维,但细腻而洒脱的灵魂却从未为条条框框所束缚。除了在田野调查和社会访谈中理解具体的人,杨璐琳还常常在自己的“随思本”中记录对抽象的人的思考。她在意人的自由意志、人生的价值、世界的偶然性,每当有所感悟,就在本子上记下零散的字句。对她来说,这本是一个不期望有任何“价值”或“产出”的生活习惯,却在日积月累中产生了质的飞跃,最终体现在她的毕业设计——家庭议题中观念和制度的互动中。

而自由,也是她心中社会学系的关键词,在课程设计上,社会学系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程,允许本科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在师生交流上,大量引入青年教师也为社会学系带来自由之风,教师的思想颇具后现代式的洒脱,总是鼓励学生提出异见,走出自己的学术道路。



image.png

杨璐琳同学在讨论会上发言

上下求索,一朝凌云尽道高


在毕业论文选题上,杨璐琳紧扣社会问题研究生育意愿的降低。凭借敏锐的眼光,她关注到了生育意愿和社会制度之间的“不匹配”——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社会制度的变化速度快于社会观念,因而带来社会的极低生育水平。

在完成研究的过程中,怀疑的声音不可避免,但她以一贯的理性沉稳对抗这种质疑。在和导师的交流中拓展思路,在期刊的阅读中明晰方向,在严谨的数据清理中将自己能够控制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内省外察,这是对社会现实的“向外探索”,也是对自己科研志趣与心性的“向内探索”。科研,是一场思维的游戏,也是一场“我与我”的角逐。她坦荡接受定量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对局限性的敞亮承认,对不完美的欣然接受,或许这才是科研人真正的“强者心态”。

在大四这一年,勤于思考、热爱探索的杨璐琳选择在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攻读直博学位。“有些议题真的很吸引我,我没有办法把眼睛从它们身上拿开。”她真诚坦白这种“不得不臣服”的体验。这种不由自主为学术所吸引的真挚,也意味着一个人打破了“小我”的限制,追逐“大我”之视界。

 

志在学术,直挂云帆济沧海


大一时,杨璐琳并没有明确的生涯规划。而到了大二,她逐渐意识到只有忘记规训、义务,随心完全地沉浸在一件事物中时,她才能输出优秀作品。这种忘我的状态总是在科研中出现,于是在与班主任周沐君老师的闲谈中,她开始提到这种模糊的想法:“如果我有能力,应该会去做学术。”

杨璐琳开始认真感受自己对学术的态度,深度思考自己是否有足够强大的勇气和热爱走上这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道路。此后三年里,她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了一场“断舍离”,最终将生活的主题聚焦于学术思考,接触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学知识,在“随思本”中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灵感碎片,在阅读、思考与学术写作中不断获得正向反馈。做学术,这个最纯粹、最强烈的愿望促使她下定决心直博。一念既出,万山无阻,过往的疑虑与阻碍也随之烟消云散。

周围人的态度也都因为这份纯粹的“以学术为志业”的愿望变得宽容而柔和。有些务实的老师真诚地为她的科研道路出谋划策,提醒她早早地关注研究院的动态;有些更加自由包容的老师潇洒地冲她挥挥手:“爱写就写,要是真做不下去了你去搞搞卖手串的副业也很好。”而杨璐琳自己,也坦荡地接受了“理想主义者”的标签,大大方方地向朋辈讲述自己的科研课题与人生追求。

在杨璐琳身上不难看到,理想主义者并非必然找不到生存的土壤。全然接受真实的自己,生命也就能够迸发出可贵的勇气,势在必得地为理想扫出一块洒脱自得的天地。



image.png

杨璐琳同学在访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