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溯流而上,学脉悠长。在浙江大学125周年华诞之际,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开展老教授口述系史活动,讲述学科发展历史,追忆学科建设历程,采撷学人精神果实,在个人与学系的同频共振中,为社会学系开启新征程筑牢精神力量。

    

    Part.1 学术使命:人口与地理的结合

    原华荣教授是土生土长的陕西蒲城人。年轻时对自然现象的兴趣驱使他在1962年报考了兰州大学地理系的自然地理专业。1968年,也就是大学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前往兰州军区直属队甘肃张掖农场进行劳动锻炼,而后于1970年调往甘肃省成县农宣队工作,1971年回到兰州大学工作,1980-1998年供职于兰州大学西北人口研究所,1998-2016年供职于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

1662016971133019.jpg


1662016990687949.jpg


    从1975年开始,原华荣教授即在反思文化革命的大潮中开始关注、研究人口问题,1978年(提交论文)参加了第一次中国人口科学大会(成都),1980年作为主要牵头人创办了《西北人口》杂志,1984、1987年分别以副秘书长身份筹建了甘肃省社会学学会、民政学学会和老年学学会。


1662017066115944.jpg

赴美学术交流,摄于1989年纽约


    在他看来,人口学不仅要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科学的理论咨询,还要对更多的人口问题做出探究——“中国人口科学的发展有两个轴,一个是理论导向,另一个是政策导向,两个方向都需要有人去做”。他强调人是一切社会行为的主体:“人口学的面很广,和任何学科都有联系,地理学为研究者理解人口学的广泛性开启了大门。”原华荣教授立下了沟通地理与人口的宏愿,长期从事人地关系、环境伦理、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结合世界与中国的自然地理劣变趋势及人口增长历史进程,不断探究自然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规律。这一使命贯穿了他整个学术生涯。

1662017283101877.jpg

刊载原华荣教授学术成果的期刊(部分)


    Part.2 学术研究:坚持独立,反哺社会

    原华荣教授始终认为,学术研究的宗旨是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但不仅限于诠释政策;只有如此,才能提高观察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敏锐地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建言;故须坚持学术研究的科学性、客观性和独立性。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对西部“大开发、大移民”的全国性政策热议中,有人称新疆可接受1亿移民,原华荣教授回忆道。他在当时执一家之言:“西北‘地广而患之狭,人少而患其多’,大规模移民将是一场巨大的经济浩劫和影响深远的生态灾难,应以科技移民代替劳动力移民。”他的论断在1984年得到费孝通、胡焕庸先生的肯定,其中的第一、第三论在1995年和1998年分别发表于《经济地理》和《社会学研究》,为进一步解释中国人口东密西疏不均衡分布的内在合理性(地理研究,1993)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浙江大学人口所工作期间,原华荣教授于2000年提出“大杭州”的理念——杭州是浙江的、长三角的,也是中国和世界的,要通过“地域创新”、“空间创新”,克服“地域瓶颈”,使杭州走向世界,世界走进杭州。这一理念的提出再次回应了原华荣教授提出的中国人口科学发展的两个主轴,“大杭州”不仅从人口与地理的交叉视角实现了理论创新,也为杭州城市发展规划的政策制定建言献策。

1662017380322135.jpg

原华荣教授在电脑前伏案工作,摄于2004年


    Part.3 学科建设:保所争博,勇挑重担

    1998年,原杭州大学为推进人口学发展,特批引进了原华荣教授。2000年原杭大、医大两校的人口所合并,成立“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这一时期的人口所在行政体系上挂靠法学院,由黄书孟(时任常务副校长)兼任所长,王嗣均教授任学术顾问,原华荣教授任常务副所长、主持工作。自此,原华荣教授开始了在黄校长、李龙院长领导下,在社科处(社会科学院前身)支持下,团结人口所诸位同仁一起保所、争博的三年历程。

    2000年3月,原华荣教授和其他几位同事经过多轮讨论,制定了2001~2005年的五年学科发展规划,期望在10~15年内把浙江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科研机构。许多重点工作被提上议程,例如研究生学位自主授予权申报、研究生培养计划、校重点扶植学科申报,尤其是博士点申报。在访谈的过程中,原华荣教授拿出了二十二年前的学科发展规划手稿,有一段话这样写道:“博士点工程既涉及人口所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影响,又关乎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为此,要锲而不舍地申报人口学博士点,把争取博士学位授予权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前几项重点工作都一一顺利实现,但博士点的申请却经历了一番波折。“博士点的第一次申报是新所成立的当年,2000年法学院申博的还有法学和思政,那一轮法学成功获批,人口和思政落选”。第一次的失败并未使原华荣教授气馁,他谨记自己的使命,紧锣密鼓地准备起了下一次的申报。通过引进人才——如美籍华人刘锁群教授(博士),人口所显著增强了科研力量。在2002的申报中,人口所取得成功,于2003年获得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的人口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至此,人口所的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1662017444106770.jpg

2002年摄于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附近,左一王来法,中余逊达,右一原华荣


    学校在博士点获批的当年,即启动了一应工作,批准原华荣、尹文耀为博士生导师,每年给予3个博士招生名额。作为当时浙江大学社会学一级学科唯一的一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人口学受到省里的重视,被列为省重点扶植学科,每年有固定的经费支持学科发展。

    博士点的成功申报,为人口所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原华荣教授也不负重托,完成了保所、争博的任务。回忆起这三年历程中所经过的日日夜夜,原华荣教授都会心潮澎湃。他念念不忘同甘共苦的同事,在人口所困难时予以帮助、在申博时予以支持,也难忘对自己的科研予以关心的社科院、法学院、西部院的领导和同事。在访谈中,他多次忆及这些领导、同事,并向他们表示诚挚而衷心的感谢。

    2006年,浙大法学院独立,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成立,人口所顺势划入西部发展研究院,步入新的发展阶段。然而,在上一个发展阶段的那些人物、那些故事,仍然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1662017494497447.jpg

原华荣教授撰写的人口学学科建设汇报手稿(部分)


    Part.4 教学实践:传道受业,不误子弟

    原华荣教授在浙大人口所任职期间,潜心主持所务,并且一直坚持给人口所的研究生和社会学系的本科生们上课,课程包括人口理论、人口经济学、人口生态学等。原华荣教授为了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于1998年编写了一套内部教材。这部教材增加了政治经济学基本知识,适应当时计划生育管理专业干部的需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点。

    对于研究生教育,原华荣教授有许多自己的主张:第一,由知识、专业教育向能力、通才教育转变,并改革传统的招生方式;第二,加强实事求是与理性思维的结合。这是他对教育的认知,也是他的教育实践。1988年,他曾对此撰写过一篇文章《研究生教育改革浅析》。“这篇文章我在法学院也讲过一次,有不错的效果”。原华荣教授分享起自己的教学经历,侃侃而谈。在他看来,非博广而难专深,研究生应广泛涉猎。他形象地描述道:“广泛涉猎和打好专业基础是鸟的身体;同时,进行哲学训练,这就像鸟头,而加强外语和数学也是必要的,它们就像鸟的两只翅膀。如是,这只鸟才能飞起来,才能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Part.5 桑榆为霞:志存高远,不辍探索

    探索自然与社会交互作用规律的使命贯穿了原华荣教授的整个学术生涯并“开花结果”:国家社科基金4项,著作8部,权威刊物论文6篇,一级刊物论文30篇,省部级二等奖2项。

    原华荣教授于2005年退休后,返聘工作至2016年,继续为研究生上课和从事学术研究。原华荣教授表示,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有所成就,与各方面,特别是黄书孟、王嗣均、罗卫东、方志伟、周谷平、董雪兵、孟东军的长期关注、支持密不可分,访谈到这里,他再次向这些同事表示衷心的感谢。

1662017599107583.jpg

2005年参加学术会议


    对生命、生物圈、人类前途的担忧和民族命运的关注,是原华荣教授退而不休,不辍探索,继续学术研究的根本动力。“做研究者,并使自己成为被研究者”的抱负则让他以“用100分的努力,获取1分知识”的精神研究人口和人口问题。在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基础上三易其稿,于2013年出版的《“小人口”原理》体现的,即是这种态度和精神。

    “小人口”是一个节欲、小规模、处于低耗散“近平衡态”的人口;“小人口”原理作为书名,即以马尔萨斯《人口原理》为背景。在4卷篇幅中,原华荣教授从文明演替、环境伦理、生态保护的广阔视野出发,提出“小人口”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的观念。“我有时候会想,我实际上为什么要研究人口,答案是我研究人口本身是围绕合理控制人口。”原华荣教授诉说着写作的初心,“首次正式提出‘小人口’这个概念是1981年在第三次中国人口科学大会上,到2013年‘小人口’原理出版,历时30余年,这是一本构思了二十多年,写了十年的书。”

1662017663985083.jpg1662017673658644.jpg

“小人口”原理系列丛书及其他著作


    为了完成163万字4卷本的“小人口”原理,原华荣教授三易其稿,每天伏案10—12个小时,这套书凝聚着他的智慧和心血。为了阐明人在全球环境中的位置,以及人口数量及其历史作用,原华荣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地以求是为导向,以理性思维为经纬,督促自己去读书、思考、调研、积累、撰著。他不仅扎实地运用了人口学和地理学的优势学科能力,还将目光延拓至生态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领域,为著作的撰写汲取多元养分。这套书被同行视作“另类人口学的里程碑”,也可谓是实至名归。

    谈到这套专著的跨学科写作背景,原华荣教授说起了对自己非人口学科班出身的感悟:“我倒觉得我没有学人口学专业出身,甚至不是学社会科学出身,对我搞这个研究并不全是坏事,从没有学科界限看乃是件好事。地理学让我从高层级、大尺度观察人口问题,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历史学,我都是自学的。”

    这套书体现了原华荣教授独到的学术见解,也体现了老一代学人出众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相信在未来,一代代求真务实的人口学学子将从这方前人以教材和著述灌溉的丰沃土壤中蓬勃成长起来。


    Part.6 寄语学子

    在访谈的最后,原华荣教授殷殷嘱托,期望青年学人们摒弃浮躁之气,拥抱书籍经典,思考世间万象。“在大学这一关键期,应该下苦功锻炼几种学术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想象和洞察能力,为自己插上飞往真理的‘翅膀’。我始终相信,坚持‘因果律’,摈弃‘唯实论’,重视‘事实’但不唯‘事实’。从实求知,多知其所以然,才能做到求是创新。希望青年学人们在解放思想、独立思考的同时,兼收并蓄,包容不同的观点,悦纳不同的声音。愿每一位青年都能以追求真理、求是创新为己任,也愿每一位身体力行、砥砺奋进者都能得到时代机遇的青睐。”


    结语

    荣休的老教授虽然已经离开了教研岗位,但他们的心中留下了爱国爱校的热情,更留下了浙大人口学学科建设与探索的奋进历程中那许多感人至深的难忘故事。岁月悠悠,世事苍苍,昔日的“故事”虽已渐行渐远,但仍是激励我们不忘初心、求是创新的精神动力。谨以此文,展现原华荣教授保所强所、躬耕教研的奉献故事,弘扬浙大“求是·创新”光荣传统,实现浙大精神薪火相传。


编辑:罗佳丽

审核:方圆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