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 座 信 息
主题:“秀儿”的社会生活:清北龙虎斗,相争芒果省 The Social Life of Merit
时间:6月13日(周五)9:30— 11:00
地点:线上Zoom Meeting ID: 987 8506 4444 Passcode: 398614
摘要:在中国高等教育这场分数主导的选秀节目中,谁是最后笑到最后的“秀儿”?表面上看,一切听起来再简单不过:考高分、上名校、走上人生巅峰。但在“芒果省”这个高考大省,真正的清北上岸之路,却远不止填好志愿、分数够线那么简单。长期以来,标准化考试成绩被视为中国教育公平的压舱石。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与现实经验提示我们:在分数之外,还有另一套潜规则在运行——情感动员、关系信任、象征暗示,这些非制度性因素往往在关键时刻悄悄决定命运。
为理解这一现象,本文提出“关系性优绩主义”这一分析概念,用以揭示在看似公平、理性的优绩主义外壳之下,如何运行着一套由情感、象征与社会资本构成的隐性机制。本文试图打破传统理性选择模型对高考升学路径的解释限度,回应当代社会对“高考公平的幻觉”这一公共议题的理论关切。研究基于作者2021至2024年在芒果省连续四年的深度田野调查。调查聚焦于高考后的“黄金十日”志愿填报窗口,通过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与情境记录等方法,系统追踪学生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招生人员之间的互动。文章围绕三个维度展开分析:一,宏观层面:清北双雄在地方招生战中的策略分歧,如何制造了不同的选秀节奏与心理博弈?二,中观层面:招生官如何通过暗示性语言、情绪调动与“场面话”精准打动学生与家长?三,微观层面:尤其是对来自弱势背景的学生而言,这场制度表演如何动摇他们对“凭本事上清北”的信念?他们从“靠实力”走向“靠天意”的心理转折究竟如何发生?
研究发现,尽管考试成绩依旧是名义上的通行证,真正推动志愿选择的,往往是一场关系中的情感战役。在招生现场,那些看似随机的选择、迟疑的转身与一纸“服从调剂”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一整套象征秩序与情感政治。这是一种“披着制度外衣的社会关系运作”,挑战了我们对优绩主义的常规理解。相较于理性选择或文化匹配模型,本文提供了一个关于象征性权力如何在制度场域内微妙运作的微观叙述,突出了情感、信任与象征秩序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嵌入式作用,为理解中国高考制度背后的不平等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与现实启示。
主讲人:王琪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社会学博士生
她先后获得北京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以及历史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其研究兴趣涵盖荷兰殖民史、公司治理、优绩主义、社会网络分析与大语言模型等议题。她曾参与多项跨学科研究项目,包括:运用大语言模型探讨跨语言主体性中的国家偏向机制、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北宋党争的演化过程,以及通过数学建模模拟“维希法国”政权建立的偶变性机制。目前,她担任美国社会学协会历史社会学分会(ASA-CHS)2024—2025年度理事—播客委员会(Section Council-Podcast)的成员之一,同时是“威斯康星历史分析论坛”(Wisconsin Historical Analysis Table,WHAT)的联合创办人及学生负责人,积极推动历史社会科学领域的跨学科对话与合作。
评议人:吴寒天,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教育学系副系主任,浙江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Studies in Higher Education期刊学术编委会成员,曾任浙江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经济学硕士,并于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关注全球化及后工业社会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知识生产与学术流动,世界知识体系格局与变迁,高等教育枢纽形成与演进及大学-城市互动共生等。成果散见于Higher Education、The China Quarterly、《高等教育研究》、《中国高教研究》、《探索与争鸣》等中外刊物;出版有专著China’s Outward-Oriented Higher Education: A New Typology and Reflections from International Students,并为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theory(教育哲学与理论百科全书)撰写“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history of”条目。
评议人:朱昉晟,昆山杜克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哈佛大学社会学博士。主要研究教育方面的政策、组织和科技。研究课题包括育儿、学校招生和教育政策。他在昆山杜克大学的教学兴趣包括公共政策、方法和教育。
主持人:张晓鸣,香港大学经管学院博士
研究方向为历史政治经济学、历史社会学、组织理论等。目前研究议题包括,历史时期中国的国家能力及其起源、古代官僚体系的组织学原理、中国早期复杂社会的兴起与衰落等。
声明
为尊重学术交流的初衷,未经讲座组织者及论文作者和主讲人的明确许可,请勿在讲座过程中进行截图、录屏或录音。亦请勿在任何社交平台(如微信、小红书等)传播讲座中涉及的任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