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90121154644.jpg

微信图片_20190404144312.jpg



一、宗旨与目标


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背景下,根据党和国家加强社会治理的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利用我系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公共管理、人口学、人类学、民族学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力量,将专业知识反哺社会,为广大公务员、社会工作者、公益慈善从业者、基层干部及各界精英提供持续的能力培训、知识传递、技能提升、方法更新等继续教育服务,促进政府思想观念转变、增加政府公共治理能力、助推新型城市化与乡村振兴,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

紧密结合现实需求和我系师资条件,将以学科知识传递、职业能力提升、社工实务教育、调研方法升级、视野开拓等为主要的继续教育目标。


     (一)知识传递

通过系统讲授和解析,将社会学及社会工作方面的理论知识、关于人和社会的科学认知、专门领域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知识传递给公务员、群团组织领导和相关的骨干群体。

     (二)能力提升

结合理论讲授和案例,提升公务员、管理骨干、基层干部等的问题分析能力、社会认知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实地调研能力等。

     (三)实务训练

采用方法讲授、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为广大社会工作者、城乡社区干部等提供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方面的实务技巧,也将通过专题的实务教育,提升儿童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女性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领域社工的实务水平。

     (四)方法升级

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和最新技术手段,努力推动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社会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的升级换代,帮助掌握抽样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定性数据编码与分析、社会政策仿真模拟、社会科学实验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最新方法。

     (五)视野开拓

通过分享和解读国内国际的公共治理、社会发展、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帮助广大学员获得更为全局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宏观视野。

 


二、面向对象     


基于我系学科特色、师资条件和社会需求,我系将主要面向国家公务员基础骨干、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城乡社区工作者、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干部及有志于从事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管理的从业人员以及希望接受系统的定量与定性调查研究方法训练的业界精英,开展社会管理和社会工作、基层社区工作、工青妇工作以及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这五大模块的培训工作。

 

     (一)国家公务员骨干

主要包括年富力强的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社会政策制定、社会福利服务、民生事务管理等工作的骨干公务员。

     (二)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人员

主要包括事业单位的基础骨干及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三)城乡社区工作者及大学生村官

主要包括在城乡基层社区从事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广大社工、大学生村官及有志于加入专业社工队伍的广大从业人员。

     (四)社会组织管理人员

主要包括工会、妇联、青年团以及相关的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社会团体、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管理骨干。

     (五)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方法需求者

主要包括希望接受系统的定量与定性调查与数据分析方法训练的各界精英,也包括有这方面需求的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


微信图片_20190404143859.jpg



三、特色与优势

我系师资力量丰富,学科影响日隆,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独特优势。

 

     (一)师资储备丰富多样

近五年来,社会学系累计从海内外引进优秀人才20余名,全系专兼职教师已达40余人,其中含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3人、求是特聘教授2人、百人计划研究员9人。师资队伍知识结构合理、年轻而有活力,毕业于剑桥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奈尔大学、布朗大学、加拿大麦基尔大学、京都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分别具有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工作、人类学、民族学、公共管理、人口学、经济学、管理学、哲学、性别研究等学科背景。在社会治理、社会问题分析、国内外形势解读、社区建设和社区发展、民政管理、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社会统计、数据挖掘分析等方面都具有良好造诣,可以开设从理论、方法到实务的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此外,我系也拥有丰富的兄弟院系及海内外一流大学的师资资源,可以为不同学员量身定制科学、系统、高效的专业培训课程。

 

     (二)学科富有社会影响

社会学及相关学科群因其与生俱来的现实关怀、细致洞察和务实导向,一直具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这是我系独立开展继续教育的特色基础。近年来,我系加强内引外联工作,不断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持续进行学术能力建设,鼓励广大师生发表和宣传研究成果、在各种媒体平台表达意见和发出声音,进一步扩大了我系在国内外同行及中国社会的影响力,在广大公务员队伍、社区工作者、公益慈善组织从业人员、学术界、大中专学生当中具有良好声望。


微信图片_20190404145805.jpg



四、培训模块


    (一)社会管理事务培训

在一元多方社会治理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调动各方积极性、发挥多样化优势做好公共服务与社会发展工作,实现善治的施政目标,是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要实现这样的施政目标,离不开对于个体、群体、社会的深刻认识和规律性把握。回应这种社会需求,我系将结合学科优势,立足民政部-浙江大学社区建设中心、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民政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等科研资政平台,聚焦于如何认识社会运行的规律、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如何理解公共服务理论及社会福利理论等,如何更有效地与民众沟通和互动以实现更高效的行政管理和社会管理等内容开展继续教育培训。


1、面向对象

      (1)国家公务员基础骨干:主要包括年富力强的在各级党政机关从事社会政策制定、社会福利服务、民生事务管理等工作的骨干公务员。

      (2)社会组织管理人员:主要包括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社会团体、协会等社会组织的管理骨干。 

       

 2、培训目标

围绕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提供知识传递、能力提升、方法升级、视野开拓等方面的综合性培训,为转变施政思想观念、提升公共治理能力、助推新型城市化与乡村振兴做出贡献。

(1)知识传递:通过系统讲授和解析,将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社会工作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关于人和社会的科学认知、专门领域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等知识传递给公务员骨干等群体。

(2)能力提升:结合理论讲授和课堂讨论,提升问题分析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沟通技巧、实地调研能力等。

(3)方法升级:紧跟学科发展步伐和最新技术手段,传授最新的社会调查技巧与数据分析方法。

(4)视野开拓:通过分享和解读国内国际的公共治理、社会发展、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帮助广大学员获得更为全局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宏观视野。 


3、培训专题

基于我系学科特色、师资条件和社会需求,将重点开展以下五个专题的培训:

(1)社会管理综合能力提升;

(2)社会分析与社会治理;

(3)海内外社会治理理论与实践;

(4)民族地区社会治理;

(5)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4、课程设置

(1)通用课程

通用课程主要涵盖与社会管理相关的理论分析、经验比较、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知识,为各培训专题的基础课程。各专题班可根据培训主题及自身的具体需求从中选择相应课程。

我系可开设的相应课程如下(按课程名称拼音排序):

《比较政治经济学》;《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创新思维与社会治理》;《当代美国的社会管理》;《当代社会问题解读》;《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当代中国政治分析》;《当前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分析》;《地区治理与地区发展》;《帝国的历史社会学研究》;《东亚政治文化》;《东亚政治与社会》;《发展社会学专题》;《发展问题的政治经济分析》;《法律社会学专题》;《非西方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专题》;《国际及比较政治经济学》;《国家理论与国家治理》;《国家与社会关系》;《环境社会学专题》;《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分析》;《经典社会理论与社会治理》;《经济社会学专题》;《历史比较研究专题》;《历史社会学专题》;《民族志方法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贫困与发展》;《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全球化背景下社会治理的挑战与机遇》;《人口流动与儿童问题》;《人类安全与人类发展》;《儒法互补:传统中国的国家与社会治理》;《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社会干预专题》;《社会管理与国家冶理》;《社会管理与社会伦理》;《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社会焦点矛盾分析》;《社会群体心理学》;《社会思想史专题》;《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突发事件预警与预防》;《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稳定的机制与策略》;《社会问题的发生机制与对策探讨》;《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治理》;《社会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社会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学经典理论对当代社会管理的启示》;《社会运动专题》;《社会政策的意外后果及其应对》;《社会政策专题》;《社会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社会治理与危机公关》;《社会治理的浙江经验》;《危机干预和危机预防》;《文化与社会》;《文化政治及社会组织》;《西方政治思想史批判》;《现代性与风险控制》;《协商民主与社会治理》;《性别与社会问题》;《虚拟社区与网络社会》;《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体传播》;《政府管理创新的经验与教训》;《政府绩效评估》;《政府信息公开与舆论引导》;《政商关系与地方治理》;《政治思想史专题》;《政治与社会专题》;《中国国家治理体制解析》;《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研究专题》;《中国政治与社会》;《中国政治制度与思想史》。


(2)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关注某些特别领域的话题,重在纵深剖析和横向比较。各专题班可根据培训主题及自身的具体需求协商确定。

我系计划开设的特色课程如下(按课程名称拼音排序):

《比较视野中的乡村振兴》;《边疆社会变迁》;《城市社会运动》;《村落社会研究》;《地方治理与社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点与难点》;《非政府组织与社会福利体系》;《服务型乡镇人民政府绩效管理创新机制》;《环境治理与人文关怀》;《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关照》;《金融问题与社会发展》;《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专题》;《劳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粮食安全专题》;《民族社会学专题》;《农户可持续生计策略》;《农民工市民化专题》;《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与制度变迁》;《农业社会学专题》;《农业食物体系的全球化与可持续发展》;《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及农产品认证制度》;《企业家群体研究》;《企业社会责任》;《青年风险性行为发生机制及干预措施研究》;《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社会管理与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社会记忆专题》;《社会信任与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性别与婚姻家庭》;《社区的历史、发展与前瞻》;《社区社会管理专题》;《社区调解的理论与实践》;《社区治理专题》;《食品安全热点问题》;《外国移民与未来中国发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乡村发展与宗教问题》;《乡村建设理论流派》;《乡村文化保护与农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剖析》;《新型城市化政策解读》;《新型城镇化的模式与选择》;《新型城镇化专题》;《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医疗卫生改革难点解析》;《移民社会学专题》;《移民问题研究》;《政治信任与社会组织成长》;《政治哲学的历史与现代表现》;《志愿服务在社会福利领域的功能与作用》;《中国当代基层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基层社会专题》;《中国特色城镇化的路径依赖与范式突破》;《宗教问题与民族问题》;《宗族与乡村社会》;《族群关系与社会治理》。

 


(二)社会工作培训

随着我国的现代社会转型,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重视,也日益走向规范化和制度化。长期以来,我国依靠亲友网络、村居和单位制度来应对个人需要及社会问题,但改革开放带来的贫困、失业、堕落、犯罪、邻里冲突等问题,使得传统手段捉襟见肘,从而推动着我国向专业社会工作的方向转型。适应这种转型,我国自2006年正式建立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目前已有32.7万持证社工,全国共有社会服务机构和设施182.1万个,职工总数1355.8万人。随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更多期待,社会工作职业的发展需求也将不断扩大。因应这种旺盛的社工人才培养需求,我系将重点针对各类持证社工、实际社会工作者及有志于从事社工职业者提供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指导。

 

1、面向对象

(1)各级各类社会工作者:在各层级的政府部门、社会福利机构等从事社会福利服务、民生事务管理等工作的公务员;在城乡基层社区从事实际社会工作者。

(2)社会组织从业人员:非政府组织、基金会、社会团体、协会等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

(3)潜在社会工作者:有志于加入专业社工队伍的广大从业人员及大中专学生。

 

2、培训目标

(1)实务训练:通过理论讲授、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提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等方面的实务技巧,也将通过专题的实务教育,提升儿童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女性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等部门社会工作的实务水平。

(2)知识传递:通过系统讲授和解析,传递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理论知识。

(3)能力提升:结合理论讲授和课堂讨论,提升问题分析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沟通技巧等。

 

3、培训专题

基于我系学科特色、师资条件和社会需求,将重点开展以下四个专题的培训:

(1)社会工作理论综合培训;

(2)社会工作方法综合培训;

(3)部门社会工作实务进阶;

(4)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辅导。

 

4、课程设置

(1)通用课程

通用课程主要涵盖与社会工作相关的理论分析、经验比较、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知识,为各培训专题的基础课程。各专题班可根据培训主题及自身的具体需求从中选择相应课程。

我系可开设的相应课程如下(按课程名称拼音排序):

《初级社会工作实务》;《创新中国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当代社会工作价值》;《当代社会问题专题》;《发展问题的政治经济分析》;《妇女/社会性别研究》;《高级社会工作实务》;《海外社会工作行政的经验与教训》;《环境与人文》;《逻辑认知与行为分析》;《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工作案例研读》;《社会工作行政的海外经验》;《社会工作伦理发展趋势》;《社会工作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社会焦点矛盾分析》;《社会群体心理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心理与人类行为》;《社会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社会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政策专题》;《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和实务》;《危机干预和危机预防》;《现代性与风险》;《政治与社会专题》;《中国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思想史》;《中国社会研究专题》;《中国政治与社会》;《中级社会工作实务》。

 

(2)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关注某些特别领域的话题,重在纵深剖析和横向比较。各专题班可根据培训主题及自身的具体需求协商确定相应的课程。

我系计划开设的特色课程如下(按课程名称拼音排序):

      《标签理论在矫正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儿童发展规律与儿童社会工作》;《高校社会工作中的心理干预》;《个案社会工作中的沟通技巧》;《角色互换与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关照》;《劳工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老龄化背景下的老年社会工作》;《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女性社会工作中的赋权》;《贫困与发展》;《企业社会工作》;《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工作》;《青少年心理与青少年社会工作》;《人口流动与儿童问题》;《社会工作人才流失问题》;《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社会信任与社区参与》;《社会性别与婚姻家庭》;《社区的生成与发展》;《社区发展模式比较》;《社区社会管理研究》;《社区调解的理论与实践》;《社区研究》;《社区治理》;《团体动力学在小组社会工作中的运用》;《网络社会与虚拟社区工作》;《污名与残疾人社会工作》;《性别平等与妇女工作》;《性别与社会》;《医患矛盾与医务社会工作》;《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体传播》;《移民安置与移民适应》;《移民社会工作》;《优势视角与社区工作》。

 

 

(三)城乡社区干部培训

社区是我国最末端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单位,是直接与民众打交道的最重要社会单元。社区干部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府管理绩效和社会发展质量,因此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作用。他们作为直接服务于社区居民的一线工作人员,也有着最迫切的获取系统科学的社会治理、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培训的需求。我系将结合学科优势,立足民政部-浙江大学社区建设中心、浙江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浙江大学民政研究中心、浙江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妇女研究中心等科研资政平台,为城乡社区干部、广大驻村大学生村官等相关人员提供社区营造、社区发展、社区能力建设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助推我国的新型城市化建设、智慧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1、面向对象

(1)在城乡社区从事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工作人员。

(2)派驻乡村的大学生村官。

(3)有志于进入城乡社区工作的广大从业人员及大中专学生。

2、培训目标

(1)知识传递:通过系统讲授和解析,传递与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相关的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

(2)能力提升:通过理论讲授、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提升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人际沟通技巧、社会调研能力等。

(3)实务训练:通过讲授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提升社区社会工作的实务水平。

(4)视野开拓:通过分享和解读国内国际的公共治理、社会发展、社区治理等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帮助广大学员获得更为全局化、全球化、多元化的宏观视野。

 

3、培训专题

基于我系学科特色、师资条件和社会需求,将重点开展以下四个专题的培训:

(1)社区发展与社区营造;

(2)社区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

(3)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

(4)大学生村官综合能力训练。

 

4、课程设置

(1)通用课程

通用课程主要涵盖与社区管理与社区建设相关的理论分析、经验比较、能力提升等方面的知识,为各培训专题的基础课程。各专题班可根据培训主题及自身的具体需求从中选择相应课程。

我系可开设的相应课程如下(按课程名称拼音排序):

《当代社会问题分析》;《地方治理与社区建设》;《地区治理与地区发展》;《东亚政治与社会》;《发展社会学专题》;《发展问题的政治经济分析》;《法律与社会》;《国家与社会关系》;《贫困与发展》;《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工作与社区发展》;《社会管理与基层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社会焦点矛盾分析》;《社会群体心理学》;《社会突发事件预警与预防》;《社会稳定的机制与策略》;《社会问题的发生机制与对策探讨》;《社会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社会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政策的意外后果及其应对》;《社会政策与社区治理》;《社区发展历史与国际比较》;《社区发展模式比较》;《社区景观与社区营造》;《社区社会工作》;《社区治理的国际经验》;《市民社会的生成与发展》;《危机干预和危机预防》;《现代性与风险》;《优势视角与社区工作》;《政治与社会专题》;《中国当代基层社会与政治研究》;《中国国家治理体制》;《中国社会思想史》。

 

(2)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关注某些特别领域的话题,重在纵深剖析和横向比较。各专题班可根据培训主题及自身的具体需求协商确定。

我系计划开设的特色课程如下(按课程名称拼音排序):

      《比较视野中的乡村振兴》;《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运动》;《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村落社会研究》;《都市人类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环境与人文》;《劳工社会学专题》;《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农村社会学专题》;《人口流动与儿童问题》;《社会工作实务》;《社会信任与社区居民参与》;《社会性别与婚姻家庭》;《社区调解的理论与实践》;《乡村发展与宗教信仰问题》;《乡村建设理论流派》;《乡村文化保护与农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剖析》;《新型城市化政策解读》;《性别平等与妇女工作》;《性别与社会》;《虚拟社区与网络社会》;《移民安置与移民适应》;《移民社会融入》;《宗教与民族问题》;《宗族与乡村社会》。

 

 

(四)性别平等与妇女社会工作培训

男女/性别平等不仅仅是女人的事情,也是男人的事情,更是各级政府的责任。男人为什么要支持男女平等?政府为什么是男女平等的责任主体?为什么宪法和基本国策层面的男女平等到了具体政策层面就变成公然的男女不平等了?元政策层面的性别平等如何落到实处?村规民约里的性别歧视为什么被基层干部认为是“不合法但合理?”;困扰妇女儿童的婚姻家庭问题是个人问题、妇女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妇女社会工作如何做?那些走进“女德班”的妇女群体遭遇了什么?除了“女德班”她们还能够获得什么样的社会系统支持?男女/性别平等与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关系如何?这些问题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性别意识和性别观念?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妇女工作者该如何回答这些问题?这个模块的课程将从理论、方法、案例和经验层面去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

 

1、面向对象

(1)从事妇女工作的领导干部:妇联干部、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干部、工会女工委员。

(2)具有决策权的领导干部: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人。

(3)教育机构负责人:幼儿园、小学、中学以及其他教育机构负责人。

(4)其他妇女/性别组织负责人。

 

2、培训目标

(1)知识传递:了解关于性别、性别关系以及一切和性别相关的理论与研究方法,了解社会性别主流化与社会性别分析方法,了解妇女工作的理论与实务等等。

(2)观念更新:挖掘潜藏在我们意识深处的性别刻板印象,挖掘隐藏在习以为常背后的社会性别不平等,挖掘传媒、学校教育中存在的性别不平等观念和内容,增强性别敏感和性别平等意识。

(3)性别视角:在统计、预算、评价和调研中加入性别指标,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公共政策的出台、实施和评估中增强性别敏感,明确政府是社会性别平等的责任主体,将性别平等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进一步将学校、媒体等打造成消除性别歧视推进性别平等的平台。

 

3、培训专题

(1)性别意识与性别理论专题;

(2)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专题;

(3)妇女社会工作专题;

(4)和谐家庭建设专题。

 

4、培训课程

(1)通用课程

通用课程主要涉及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作为社会学理论的组成部分,性别理论与社会学的其他理论体系之间有着更多的对话与联系,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也广泛适用于性别研究。

我系可开设的相关课程有:

      《性别与社会专题》;《社会经典理论专题》;《非西方社会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专题》;《民族志方法在调查研究中的应用》;《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会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社会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政策的意外后果及其应对》;《社会政策专题》;《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妇女社会工作专题》;《婚姻家庭研究专题》;《性别社会化研究专题》。

 

(2)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是根据培训对象的工作性质和群体特征量身定做的专门化培训课程,各班级可根据具体需求和意愿进行选择。

计划开设的课程有:

《社会性别理论》:《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性别意识与公共政策》;《性别平等与公共政策》;《性别平等与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性别平等》;《传统文化与性别平等》;《性别平等与社会性别主流化》;《社会性别预算:案例解读》;《社会性别统计》;《社会性别分析方法》;《妇女问题与社会问题》;《妇女问题与妇女权益保障》;《妇女社会工作理论》;《妇女社会工作实务》;《人口与性别》;《妇联与妇女工作》;《妇联与妇女权益保护》;《家庭政策比较研究》;《和谐家庭建设》;《婚姻家庭问题与婚姻法比较研究》;《婚姻调适与社会治理》;《婚姻法解读》;《案例分析:性别平等》;《案例分析:妇女社会工作》;《案例分析:婚姻家庭调适》;《性别与犯罪》;《性别与越轨》;《性别与教育:家庭》;《性别与教育:学校》;《性别与传播:媒体中的性别呈现》;《社会性别与流行文化》。

 

  

(五)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培训

如何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中,透过现象看到大势和本质,有赖于科学客观的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在社会日趋多元、开放、异质和变动不居的今天,信息和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对于社会现实的准确把握也变得更为艰难,因而调查方法、数据分析方法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社会学以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定量调查与分析著称,也在实验研究、文本分析挖掘、定性的实地调查方面发展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其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大数据统计分析技巧,更是具有强烈的现实应用价值。我系将充分整合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等方面的师资力量,重点开展问卷调查、实地调查、定量统计分析等方面的方法培训,为有此需求的党政机关政策研究人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的部门骨干、有志于从事社会调查分析的各界精英和高校师生提供系统培训。

 

1、面向对象

(1)各级党政机关从事社会政策研究的骨干公务员。

(2)事业单位基础骨干及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

(3)希望接受系统的定量与定性调查与数据分析方法训练的各界精英及有相应需求的教师、研究生和大学生。

 

2、培训目标

(1)能力提升:通过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与实战演练,让学员掌握科学的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提高社会调查质量,为做出各类决策提供更可靠的实证数据支持。

(2)技术升级:通过知识讲解和现场操作,帮助学员获得最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并熟练掌握相应的软件操作技巧,实现数据分析技术的升级换代。

 

3、培训专题

基于我系学科特色、师资条件和社会需求,将重点开展以下五个专题的培训:

(1)问卷调查设计与实施;

(2)定性调查方法与实务;

(3)定量数据分析与软件操作;

(4)定性数据分析与软件操作;

(5)大数据挖掘与分析。

 

4、课程设置

(1)通用课程

通用课程主要涵盖与社会调查与数据分析相关的基础知识,为各培训专题的基础课程。各专题班可根据培训主题及自身的具体需求从中选择相应课程。

我系可开设的相应课程如下(按课程名称拼音排序):

《参与式社会评估方法》;《抽样调查的难点与对策》;《社会调查方法最新进展》;《社会调查中的质量控制》;《社会统计》;《社会网络分析》;《调查设计》;《调查研究中的概念化与操作化》;《问卷设计的规范与常见问题》;《样本规模的确定与误差估计》;《样本规模与统计推断》;《一般抽样技术》;《质性研究方法与实务》。

 

(2)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关注某些特别领域,进行重点讲授和深度训练。各专题班可根据培训主题及自身的具体需求协商确定。

我系计划开设的特色课程如下(按课程名称拼音排序):

《Amos结构方程模型》;《Nvivo质性分析软件操作》;《SPSS操作》;《Stata操作》;《大数据挖掘与分析技巧》;《大数据与舆情分析》;《多层次分析》;《多点民族志调查技术》;《访谈对象选择与访谈技巧》;《个案研究的代表性与抽样逻辑》;《工具变量在因果推断中的运用》;《行为实验在社会调查中的运用》;《民族志调查方法》;《内容分析与话语分析技巧》;《田野调查中的观察与询问》;《详析模式》;《移动互联时代的问卷调查》;《因果推断与倾向值匹配》;《隐蔽群体的抽样技术》;《总体不明群体的抽样技术》。



五、联系我们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行政楼16楼

邮编:310058

电话:0571-88208054

邮箱:sociology@zju.edu.cn

 

*欢迎联系洽谈培训班事宜,目前只接受团体报名


微信图片_2019040414375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