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8日晚上,浙江大学马寅初社会学讲座第3讲“数字社会:从心灵到技术”在线上举行。本次讲座主讲人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冯仕政,主持人为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宗仕,4000余人次通过学术志转播观看本场讲座。


1656052508697200.png


冯仕政老师的讲座以数字社会的来临作为引入,在疫情背景下,健康码成为生活必需,你的健康与否由数字说了算,如果没有数字,社会将会怎样?既有数字社会研究主要有技术视角和社会视角两种,技术视角关注物的关系,即生产要素及商品的流通与结合,对技术持积极态度;社会视角关注人的关系,强调技术对人更加便捷、隐蔽的控制和排斥,态度以消极为主。现有研究效应分析多,构造分析少,讲座试图阐释数字社会的构造逻辑,核心是厘清数字化,补足社会逻辑。

对于数字化,冯老师将其定义为用一组可运算的参数去描述和推断自然或社会事象的过程。其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概念化,即构造变量,将事物变成有明确边界的范畴;二是计算化,把范畴关联起来形成逻辑。概念化的过程包含四个环节:分别是拟题、分类、赋格、志名,这是把问题抟聚、定性、量化、标签的四个过程。概念化的过程是从思维解析过程到社会区隔过程,即区分出什么是正常和异常,正类和异类,合格与出格,这个过程既受社会秩序制约,也在构造社会秩序。

计算化的过程是提高问题的可算性,使得问题能够得到确定且有限的解。计算化包含了四个过程:一是组织化,将零散的事物连接起来;二是数学化,不断提高事物的数学性质;三是自动化,只确定通用算法和触发条件,过程自动推演,结果自动生成;四是简约化,化无限为有限,化不定为确定,化复杂为简单。计算化的过程实则是一个社会收敛机制,以特定的目标,把开放的社会过程收敛为封闭的行动规程, 把毋需解变成必需解,把无解变成有解,把无限解变成有限解。任何社会行动都是一个收敛过程,但计算化过程更加广覆、自动、细密。因此,数字化既是格式化的心灵,也是心灵的格式化,是人类符号互动的新阶段,是工具理性化的新形态,数字化在解放的同时,也造成新的异化。

从数字化与社会秩序的角度,冯老师主要从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出发构造基本理论想象,他认为数字化深刻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几何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我与社会想象,二是人际连结与团结。

从数字化的张力与社会建设的角度看,数字化一方面会带来社会扩张,符号(想象和意念)在社会连结和团结中扮演越来越突出的角色;另一方面,数字化也会带来社会锁闭,技术主义让一切化约为技术问题甚至计算问题而忽略价值问题;纯净主义忽略流动性和模糊性而更多关注确定性和精确性;在反身性风险中不可忽视数字秩序的思维替代社会秩序的思维。数据化进程中,数据是对数字的目的性加工,是对计算化的进一步加强,数据是自为的数字,数据化进一步加深技术与社会的张力,使得技术更具针对性、系统性、再生性。人和社会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个数据序列,算法对人和社会的渗入越来越深刻,干预越来越细密。

讲座最后,冯老师总结: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数字问题,计算底层是概念,算力后面有权力,数字里面有政治;当前出现的问题并非全是数字化的责任,因为数字化而暴露得更充分而已,要关注算法霸权及其去人格化。


 1656052547937576.png 

 

冯老师讲座风趣幽默,内容丰富精彩,意犹未尽中就到了讲座设定的结束时间。最后,陈宗仕老师评价冯老师的讲座试图从社会理论的机制出发总结概括出数字社会的特点,揭示数字化背后的社会机制,并希望把社会带回到数字治理之中,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这种很有欧陆色彩的理论推演建构对于我们中国社会学者建构整体性的社会理论很有启发性。


供稿:高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