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5-6日,由社会学系MSW教育中心承办,社会学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循证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经验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浙江大学MSW中心1017室顺利举办。本次会议邀请了来自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浙江大学及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专家,就社会工作领域的循证理论与实务进行了分享和探讨。

11月5日,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行政系的荣休教授陈丽云教授结合东方哲学和道德规范,介绍了身心灵健康干预模式(IBMS)的理念和方法,并给出了该模式在癌症照顾者、失眠症群体以及炎症发生率等循证研究证据,证明了IBMS社会工作干预模式的有效性和意义性。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学系的戴海静副教授从宏观和结构性的角度,介绍了香港地区“一笔过拨款制度”对前线社工离职率的影响,并提出了要考虑新自由主义和管理主义在公共服务部门的渗透对社工离职的影响,从更宏观更结构的角度考虑国家、社会和社工的关系。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工作系的马丽庄教授和罗颖嘉博士后研究员以研究实例和社会工作实务为例,介绍了多家庭小组(Multiple Family Therapy , MFT)模式的方法及理念,证明了多家庭小组可为抑郁症家庭、智力障碍青少年和自闭症青少年家庭提供明显且有效的支持。来自中国发展研究基金副研究员刘蓓博士关注儿童早期的发展,重点讲述了针对2-36个月儿童的“家访干预”慧育中国项目,经对照实验证明:“家访干预”可以促进儿童发挥自身潜能的学习能力,是早期人力资本的生产率提高的体现。


1636512406139814.png 1636512294735929.png


11月6日,由来自香港大学社会工作与行政系的陈凯欣副教授以香港特殊的不孕不育咨询社工服务为例,阐述了医务社工在不孕不育的“DEAR”阶段(发现-评估-行动-解决)进行不孕不育咨询干预的方法和过程。同样来自香港大学的冉茂盛教授关注社会发展和精神疾病的贫困问题,对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的相对贫困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透过介绍“精神健康长期的队列研究”,得出了随着社会发展,农村重性精神疾患者家庭的贫困不会逐渐减少,相对贫困会逐渐加重的结论,并提出社会工作在精神障精准扶贫中应积极发挥专业作用,努力推动健康意识和政策的实践,并发展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精神障碍精准扶贫干预和服务,促进共同富裕与社会公平。

此次研讨会由“海外一流学科伙伴提升计划”支持,积极响应浙江大学国际化建设及国际声誉提升发展计划,将有力地推动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与国际一流高校及国内外相关社会服务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助推我校人才培养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和科研合作国际化。